6月13日微信上線了搜索商品功能。搜索特定關鍵詞,搜索結果頁新增了“商品”類目,搜索結果中的商品都來自京東,直接導流到京東小程序。為了承接這部分來自搜一搜的流量,京東也專門給搜一搜用戶提供了隨機返現的福利。
眾所周知,6月18日是京東618大促,趕在這個時間點上線,無論對京東還是搜一搜功能的推廣,都是互惠互利的好時機。也牽動了眾多媒體和業內人士的神經。普遍認為這是微信在電商上的重要戰略布局,甚至認為“微信的手終于伸到了阿里的“老窩”里,不知道阿里將會如何應對?”,但是深入思考后發現替阿里的擔心有點多余了。
1、通過社交工具搜索商品的用戶場景太弱。
微信的用戶心智就是社交通訊工具。是實現人與人的連接。后來隨著公眾號的出現,微信用戶逐漸養成了用微信看內容的習慣,實現了人與內容的連接。在這種習慣和心智下,用戶在微信里使用搜索功能的目的和預期都是圍繞人和內容展開,而不是商品。
從搜索商品達成的交易與通過種草(內容)轉化達成的交易,用戶心理不同。后者無明確購買預期,更傾向于沖動型消費,而搜索商品更理智,目的更明確,有強購買預期。
在這種強購買預期下,用戶想要購買商品為什么不選擇去淘寶搜索?或直接去京東搜索?用戶沒有理由改變原有的購物習慣和認知。這也是百度有啊失敗的原因吧。搜索只是一個流量入口,但是真正決定用戶去往哪里的是用戶搜索的關鍵詞,而輸入什么樣的關鍵詞,是由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