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條件決定它能否存活,軟件生態則決定它能否成功。
把大屏幕像書本一樣折疊起來揣進褲兜,這件事已經不再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
一個月之內,國內柔宇科技、韓國三星電子,一前一后分別發布了自家的可折疊柔性屏手機,無論是柔宇科技的 FlexPai 還是三星的 Infinity Flex,都宣布產品量產在即,柔宇已經開售,三星則將在 2019 年備貨 100 萬部,廠商們來勢洶洶。
從 2016 年小米發布 MIX 手機并提出「全面屏」概念后,近兩年時間,手機廠商紛紛在這一方向上卯足了勁,蘋果也在 iPhone X 上嘗試了大膽的全新設計,似乎沒有人覺得這一概念即將過時。但突然間,可折疊柔性屏手機作為挑戰者陸續出現,似乎標志著新時代即將來臨。
無論是普通用戶還是數碼愛好者,看到這樣的消息都會好奇和疑惑。好奇的是這種曾經在科幻電影中的產品究竟能帶來哪些改變?疑惑的是這到底會不會只是廠商的一廂情愿?這種設備的未來究竟會怎樣?要想知道這些答案,我們不妨一起看看,折疊屏設備的過去和現在。
全面屏之前吹起的風
羅馬非一日建成,當很多人為柔性折疊屏手機爭論,好奇它為何這么快就出現時,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事實是,柔性折疊屏手機這股風其實已經吹了很長時間。
我們今天看到的折疊屏是從柔性顯示屏進化而來,施樂最先在 1974 年提出了柔性顯示屏的概念。這種可以像紙一樣彎曲,又能直接顯示圖像的材料一直都很吸引人,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從實驗室走出,因為要將屏幕材料變得更薄更輕,還要保持其功率和耐用度,甚至是顯示出豐富色彩,如此復雜的要求對于量產來說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