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明星委員們的提案再次將炮火對準了劣跡藝人、明星及影視數據造假、身價片酬等行業亂象,不過前方固然慷慨激憤,后方還是其樂融融,#明星該不該吃粉絲送的食物#、#明星被認錯#等話題頻繁被推上熱搜,娛樂氛圍依舊。
但今年還是有些許不同,2018年影視連續震蕩所牽引出的政策新規,將在今年集中落地并被檢驗效果,前段時間,吳秀波、翟天臨事件又掀起公眾對娛樂圈造假的口誅筆伐。換句話說,娛樂產業規則改寫的時機,可能已經同時具備了政策自上而下和輿論自下而上的兩個必要條件。
若是如此,數據造假將成第一個靶子,而往后推,數據造假的一環如果被鏟除,是否能動搖當前畸形的粉絲經濟呢?這是值得業界探討的。
造假產業鏈的逆向思考
2019年開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矛頭直指流量明星鎖場、刷榜、買粉絲,而后其又連續發表微博,感慨“明星流量數據節節攀升,8億網民不夠用”。隨之跟進的還有《光明日報》《北京日報》,而“紫光閣”則從1月5日-9日,連發4條微博,痛批流量明星,呼吁“沒有高質量作品做支撐,那些拙劣的表演終將被揭穿”。
影視產業春寒料峭,一場“打假運動”的興起,或許正是今年的新風向。
微博已率先做出反應,宣布針對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在內做出種種調整,而更早之前,愛奇藝和優酷停止了播放量的展示。
這對于影視數據脫水進而回歸合理無疑是一個有利信號,視頻及社交平臺本身就是流量造星、粉絲運營的核心媒介,隱藏播放量起碼減掉了數據造假的一個需求。雖然不得不承認,這一舉措對整個行業來講,也只是讓數據造假不至于假得太“難看”,但其釋放的市場信號是積極的:影視數據造假的亂象,今年或許不會止于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