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愛奇藝推出豎屏短劇《生活對我下手了》,到最近Netflix推出動畫短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迷你劇的時長、內容和形態各不相同,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瞄準這一藍海。
在國外,夢工廠的聯合創始人杰弗里·卡森伯格創辦了短視頻平臺Quibi,押注“超優質”短視頻,單集時長在10~20分鐘之間,預算范圍為每分鐘5~12.5萬美元。在國內,迷你劇經過幾次迭代,目前每分鐘制作成本大多在1~5萬元,入局者也越來越多,不僅有新片場這樣的老玩家,一些傳統影視公司出身的創業者也在嘗試。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迷你劇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3~5分鐘的段子劇,不一定有連續情節,更注重對人設的打造;一種單集有10~15分鐘,有連續的情節,更注重故事本身。
長視頻平臺開始入局這一領域。半個多月前,愛奇藝公布了短視頻分賬細則,4月3日,優酷網絡劇推出投資分賬模式,鼓勵內容方做微短劇創新,對于優質短劇還將追加投資。
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走訪了業內一些制作迷你劇的公司,發現因為短視頻本身就賺不到錢,大部分公司都愿意嘗試分賬。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問題:用戶付費習慣還沒養成、供給端內容不匹配平臺需求、創作端還沒形成類型方法論……
到底是以往自己拼死拼活招商比較好,還是分賬模式更健康?對許多內容方來說,前者辛苦但保險,后者誘人但風險也大。一切都還在摸索之中。雖然很多人認為toC才是迷你劇的未來,但到底C端付費市場何時才能成熟,迷你劇什么時候才能賺錢,仍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