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我在外面踢球
更新時間:2022-09-04 17:03:28來源:網絡 作者:朵朵問答
此前上海海港俱樂部和西班牙人俱樂部就武磊回歸展開談判的武磊消息不斷傳出,武磊團隊也透露武磊本人確實也有回國踢球的結束意愿。 武磊回歸上海海港在今天正式官宣,年半也就是留洋留洋說在歐洲五大聯賽的賽場上中國球員的身影又一次地消失了。 武磊在最近一次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談到了一些自己對于中國球員留洋的征程中國看法。 “大家覺得我表現不好的武磊原因是,他們認為我在外面踢球,結束回來沒有帶來更多東西。年半但其實我想說,留洋留洋我現在這個年齡,征程中國就我一個人在歐洲踢球,武磊可是結束足球是團隊運動,一個人改變不了太多。年半球員留洋是留洋留洋球員的職業追求,不是征程中國為足協留洋,不是為完成別人的心愿而留洋。如果說留洋的目的是為了給中國足球找面子,這不對。當然對于球迷的失望我能夠理解?!?/strong> 武磊的這段話是“大實話”,從武磊的這段話中我們也看到了武磊些許的無奈,“十二強賽”的失敗讓中國球員又一次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對象,武磊作為“全村唯一的希望”自然也無法幸免。 大家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中國球員即將又一次在歐洲五大聯賽消失之際,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中國球員為什么要留洋?中國球員留洋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一) 中國球員走出國門,前往更高水平的歐洲聯賽踢球可以讓球員自身的技戰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這是毫無疑問的,也是我們支持中國球員留洋海外的最大理由。 因為連續的輸球,或許很多人都忘了武磊在“四十強賽”中做出的貢獻。 在“四十強賽”重啟后最后四場事關中國隊能否出線的比賽中,武磊總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首戰關島,武磊連下兩城,幫助中國隊7-0大勝關島;次戰菲律賓,武磊單刀制造點球,親自操刀主罰命中,為中國隊首開記錄,幫助中國隊2-0戰勝菲律賓。 三戰馬爾代夫,武磊為國足首開記錄,幫助中國隊5-0大勝馬爾代夫;末戰敘利亞的關鍵比賽,又是武磊在場面一度被動的情況下殺入禁區制造點球,親自操刀,罰入超出比分的點球。 在“十二強賽”中國隊取得的唯一一場勝利中,也是憑借武磊的兩粒進球,中國隊才3-2險勝越南。 無論是無球跑動、人球結合,還是高位施壓、身體對抗,武磊都展現出了高人一等的實力,既能得分進球,又能策應進攻,相比較武磊在上港時的表現,他的能力都有了全方面的進步。 作為中國隊的當家球星,作為“全村唯一的希望”,武磊背負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即便身邊充斥著個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武磊都在努力堅持著,武磊在中國隊的表現已經足夠令人尊敬。 不只是武磊,當年于大寶在葡萄牙只能踢葡乙聯賽,回國加盟天津泰達后的表現如同外援一般。 張稀哲在沃爾夫斯堡做了一年冷板凳,但回到北京國安展示出技戰術能力還是超過其他國內球員。 即便是陳志釗,在從巴西科林蒂安歸國加盟北京國安后也是一身“腱子肉”,他在比賽中展現出的突破能力和身體對抗能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歐美足球強國的足球水平高出我們很多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前往更高足球水平國家的聯賽效力,哪怕是做冷板凳,哪怕是踢低級別的聯賽依然可以讓中國球員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所以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更多的中國球員走出國門,去更高水平的聯賽中踢球,從而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 (二) 作為中國的鄰國,日本和韓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來的球員在歐洲五大聯賽效力,如果算上那些在歐洲其他國家和低級別聯賽效力的球員,那更是數不勝數。 日本參加“四十強賽”時曾公布了一份的40人的大名單,有30人在歐洲聯賽踢球,在最終確定的23人大名單中,只有4人來自日本國內J聯賽,其他19人均在海外效力。 韓國隊在歐洲效力的球員數量雖然比不上日本隊,但像黃喜燦、黃義助這樣的球員也都是各自球隊中的主力,而“亞洲一哥”孫興慜現在更是世界級的球星。 面對日韓兩國這樣的足球人才儲備,中國足球確實難以與之競爭。 回顧中國球員的留洋歷史,我們曾經并不落后于日韓兩國,甚至處于領先位置。 1998年7月1日,楊晨以100萬馬克的身價轉會德甲法蘭克福俱樂部,成為中國效力歐洲五大聯賽第一人。 隨后,范志毅與孫繼海也在1998年8月轉會至英甲水晶宮(當時英甲是英格蘭第二級別聯賽)。 楊晨在德甲賽場上的不斷進球,范志毅在第一個賽季成為水晶宮的后防核心。 他們出色的表現幫助中國球員在歐洲足壇樹立了一個不錯的形象,加上中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掀起了中國球員留洋歐洲的第一個高潮。 李鐵、李瑋鋒、李金羽、謝暉、鄭智、杜威、邵佳一、孫祥、馬明宇、董方卓等球員紛紛登陸歐洲,孫繼海更是獲得了“中國太陽”的稱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球員在歐洲聯賽中出現的越來越少,這其中球員實力下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足球自從職業化之后,足球青訓不管是人數還是質量都一直在走下坡路。 楊晨、謝暉、李鐵、孫繼海、范志毅、鄭智這些球員都是中國足球“專業化時期”的青訓成果,他們的能力不但讓他們可以在歐洲主要聯賽中嶄露頭角,同時其中很多人也都是中國首次進入世界杯時的重要球員。 2001年世青賽的“白金一代”和2005年世青賽的“超白金一代”同樣經歷過“專業化時期”。 不是說“專業化時期”的訓練水平高,但當時的選材數量確實是非??捎^的。 1990到1995年間,我國青少年足球注冊球員的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值65萬人,1995年至2000年間下滑為61萬人,2000至2005年間更是僅僅只有18萬人。 2022年4月,中國國腳楊旭在一次直播中說:“中國足球注冊人口才有8000人左右,日本50萬,越南5萬。連冰島總人口那么少的國家,足球注冊人口也有2萬?!?/strong> 從“專業化”進入“職業化”自然是巨大進步,球員們的待遇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但隨著中國足球職業化,中國足球青訓也從地方體育局轉向了社會足球學校和俱樂部自身,年輕球員們的青訓費用也越來越貴,選擇踢球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加上中國足球市場不健全,足球學校和俱樂部無法通過出售年輕球員來獲得收益,培養年輕球員的意愿自然是越來越低。 青訓水平落后是中國球員實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實力不足自然無法引起歐洲俱樂部的注意。 中國球員去了歐洲就是外籍球員,俱樂部引進你是需要你為球隊做出貢獻的,就算是看中球員的天賦和潛質也不會給你太多時間,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養后依舊無法取得明顯進步,歐洲俱樂部自然會放棄你。 (三) 收入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球員留洋的一個重要影響。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那次“留洋熱”開始時,像范志毅這樣國內頂級的球員一年收入最多可以達到300萬人民幣左右。 但在前往水晶宮后,范志毅一年的收入是國內的好幾倍,歐洲足球水平高、收入多,那些實力不俗的中國球員自然愿意前往歐洲踢球。 翻找那個時期的足球新聞,很多球員都因為“留洋”問題和俱樂部之間產生矛盾,其中最為可惜的就是“追風少年”曲波,因為種種問題無法出國踢球一直都是曲波的遺憾。 但隨著2010年恒大集團收購廣州隊,中國足球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廣州恒大在巨額投入之下,贏得了8次中超聯賽冠軍和兩次亞冠冠軍。 在廣州恒大的帶動下,中超各家俱樂部也開始了“軍備競賽”,無數世界一流球員和大牌外教都被帶到中超,中超聯賽一度也被稱為“亞洲第一聯賽”,這些都是好的方面。 但在“金元足球時期”,本土球員的身價和工資水平也是水漲船高。 中國足球轉會專家朱藝在一次采訪中說:“當時,哪怕是在中超坐冷板凳的球員,也能拿到和歐洲頂級聯賽中下游球隊的主力差不多的工資,這還不算贏球獎金。主力球員年薪如果不到500萬元,已經算是一般了?!?/strong> 我們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也不是沒有天賦和能力都還不錯的球員,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但國內球員出國踢球的意愿變低了,就連已經身在海外的中國球員也是想方設法的回國踢球。 隨著2017年中國足協開始推行“U23政策”,年輕球員從海外回國踢球的數量更是變的更多,鄧宇彪、馮博軒、張源、楊立瑜、韋世豪等諸多有海外足球背景的球員都在那一年選擇回國踢球。 2018年,韋世豪在一次網絡足球節目中說出了很多中國球員的想法。 “剛去國外踢球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能踢出來。我剛剛出去挺順利的,后來慢慢踢不上了以后,那個氣也下來了。自己也是很年輕就踢上了葡超,那時候有夢想,然后慢慢慢慢沒了。因為知道自己踢不上了,能力跟不上了?!?/strong>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中國足球這個環境錢太多了,你作為一個中國球員跟國外球員一比太幸運了,國外球員沒有退路。比如一個非洲小孩,一家老小都指望他踢出來養家呢,但我們呢?” “我們有退路,我們在國外踢不出來還能回國掙錢,上進心可能沒有人家那么強,人家是背靠懸崖,我們太幸運了。外國球員天天問我能不能帶我去中國,級別低都無所謂,只要能賺錢。老外其實比我們還現實?!?/strong> 之后甚至出現了“出口轉內銷”的一門大生意,某些經濟公司將年輕球員送到歐洲(主要是葡萄牙),涮下水就能高價賣給國內俱樂部。 在這種情況下,誰又愿意去人生地不熟的歐洲“討生活”呢? 在這種情況下,像武磊這樣在成為“中國第一前鋒”后仍然選擇去西班牙踢球,更顯得彌足珍貴。 (四) 因為“疫情影響”和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中國的“金元時代”在2020年戛然而止。 從2020年至今,已經有34家職業足球俱樂部宣布解散,江蘇蘇寧俱樂部更是在奪得2020賽季中超冠軍后宣布解散。 中國球員從“千金難購”變成了“有球踢就行”,球員工資更是變成了“不拖欠就行”,多少球員至今還在為了討回被拖欠的工資而四方奔走。 2020年底,中國足協更是出臺了相關限制球隊投入與球員薪酬的政策。 中國足球瞬間從“盛夏”進入到了“寒冬”,不過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球員也再次有了“留洋”的動力。 2021年6月,中國足協組織了一次關于球員留洋的內部工作會議,希望通過自身掌握的資源,包括與歐洲俱樂部合作的資源以及球員經紀方面的資源,來協助俱樂部送球員留洋。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足球提出了7名中國球員的留洋計劃,女足是王霜、唐佳麗、沈夢露、沈夢雨,男足是張玉寧、郭田雨、段劉愚。 隨后不久,三名女足球員沈夢雨、沈夢露、唐佳麗便成功留洋,但是男足方面最終只有郭田雨短暫租借到葡超維澤拉俱樂部,因為各種原因郭田雨在維澤拉只待了兩個多月便返回國內。 從這件事讓我們再次看到球員實力對球員留洋的影響,中國女足在世界上依然處于靠前位置,球員留洋運作相對容易,而男足方面就顯得困難重重了。 據《足球報》報道,現在效力于上海申花的劉若釩收到了西甲加的斯俱樂部的邀請,有望留洋西甲,而足協也愿意利用一些商務資源予以配合,但最終能否成行依然不太明朗。 不過,對于球員留洋我們還是需要支持的,以中國球員現在的實力來說,不要怕坐冷板凳,能走出去就是好事。 雖然國情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參考一下日本的經驗,日本足協鼓勵日本球員去歐洲踢球,雖然其中有很多人只是去了低級別聯賽或者其他國家的小聯賽,甚至很多人就此被淘汰出職業足球,但只有大規模的“旅歐球員”作為基礎,才有可能出現在五大聯賽踢球的球員。 (五) 現在我簡單回答一下開篇提出的問題,中國球員留洋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如同武磊說的一樣,中國球員留洋的意義就是踢更高水平的比賽,實現自己的足球理想,從現在中國足球環境來看,球員留洋也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只要中國球員的足球水平提高了,中國國家隊的實力自然也提高了,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中國球員留洋的意義也并不僅限于此,其實中國球員留洋還有一個目標,就是把更先進的足球理念和更先進的訓練方法帶回國內。 “金元時代”過后的中國足球是一地雞毛,但也不可否認當時大筆資金的投入給中國足球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高水平外援和外教的進入,讓中國球員接受到了更先進的戰術理念和更專業的訓練,很多場經典比賽都證明了中國球員也可以踢出更好的足球。 但為什么當高水平外援和外教離開中國以后,中國足球又變回原來的樣子了呢? 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們本土教練培養的薄弱,長期以來土帥的執教能力都是備受質疑的。 日本足協在1994年便提出了“培養9000名C級資格教練”的五年計劃,通過各類培訓和考核培養出一大批基層足球教練。 曾經在2010年擔任過中國國家隊助理教練的國際足聯講師阿里·肖也曾經說:“足球青訓成材率高不高,70%取決于青少年足球教練的水平?!?/strong> 中國足球除了要提高青訓球員規模外,還需要培養出一大批專業的足球教練,而那些曾經在海外高水平足球環境中接受過鍛煉的球員們則是最好的人選。 第一批留洋歐洲的那批中國球員中,已經有很多人走上了足球教練的崗位,李鐵擔任過中國國家隊主教練,謝暉現在的“壓著打”也是很受追捧。 雖然中國球迷對他們也有很多質疑,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些有過“留洋”經歷的教練在執教過程有許多跟純本土教練不一樣的東西。 現在,我們還是有很多在國外接受訓練和踢球的年輕球員,這些球員中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都無法踢上職業足球,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能成為好的教練。 中國足協在發展足球青訓和球員留洋的同時,還應該多開展教練員的培養工作,提供更多的足球教練崗位和扶植更多足球培訓機構,這樣既可以解決足球人口的就業問題,也可以更好的開展足球青訓工作。 不管是足球青訓、教練培養還是球員留洋,都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只有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浮躁的心態,中國足球才能走上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 我是麥克雷,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的足球故事。 (責任編輯: 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