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疊、能拉伸,基于柔性AMOLED屏幕技術研發而成的折疊屏手機近來頻頻在各大展會亮相。盡管人們給予了它極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打破智能手機現有形態的限制,但首款商業化、真正意義上的折疊屏手機頭銜依然等待著它的主人。
曾被業內預測今年或將面世的三星折疊屏手機,近日被稱很可能跳票。與此同時,研究機構ABI Research也預測,要等到2027年大多數主要手機廠商才會推出具有這一設計的移動設備。
被千呼萬喚的折疊屏手機為何如此“難產”?
折疊屏不等于疊加兩塊硬屏
智能手機誕生以來,屏幕、顯示技術的進步讓使用者感受到了愈加完善的視覺體驗。在技術聯動效應的引導下,其他技術如封裝等也隨之得到發展。
從柔性AMOLED技術在實驗室被研制成功的那一刻起,可折疊手機就離我們的生活又近了一步。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NEC、京瓷、索尼等廠商就曾推出過類似折疊屏幕的電子產品。“當時的折疊屏更像是翻蓋手機的變種,它只是簡單地將兩塊硬屏疊加在一起,距離理想狀態還很遠,使用體驗也非常一般。”通訊專家李殿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李殿璽介紹,真正意義上的折疊屏幕應是一塊柔性屏被折疊后的產物。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消費者的口味變得越來越挑剔。雙屏折疊中間配上鉸鏈的解決方案顯得簡單粗暴,類似產品也沒能在市面上掀起波瀾。
三星公司給出的方案是上下折疊。手機可以像女士的粉盒一樣,被隨意地打開、合上,進而縮小了手機占用的體積;而不少國內廠商則提出了完全由顯示屏覆蓋、類似開合書本一樣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