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四年時間里,共享經濟迅速經歷了幾輪新老更迭,那些最早投身其中的年輕人,許多已經離場。
共享經濟并沒有停下發展、進化的腳步。
當共享單車的喧囂逐漸落下帷幕,資本市場上能夠取而代之的下一個“獨角獸”選擇并不多。不管是無人駕駛亦或者人工智能,真正落地之日仍有些遙不可及。共享經濟依然是當下行業成熟度最高的獨角獸孵化器之一。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52850億元,同比增長43.81%,涵蓋餐飲、住宿、物流、金融、出行、上門服務、二手共享平臺、醫療等多個領域。
第三方咨詢機構羅蘭貝格預測,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規模將達2300億美元,有望在2018年達到1.8萬億元的市場容量,需求迫切的共享汽車出行也成了單車之后的最佳風口。
在美國硅谷,共享經濟細分領域的商業模式早已得到驗證,誕生了多個估值超百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包括早已被國內用戶熟知的共享住宿(Airbnb)、共享出行(Uber)、共享辦公(WeWork)等等。
基于中國國情,國內創業者發揮了自己的智慧———一種新型的B2C共享經濟被創造出來。
和以往強調C2C個人之間的閑置共享不同,由公司本身主導的B2C“新租賃經濟”正在成為國內的共享經濟主旋律之一。一年融資五輪的共享單車、數百家投身競爭的汽車分時租賃、憑空出世的共享雨傘和充電寶,正成為共享經濟的新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