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1月出席新加坡金融科技節時,印度總理莫迪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金融科技和工業4.0正在印度興起。”
然而,印度一家初創支付公司的創始人卻表示,印度還處于過度監管和合規要求的時期,開展金融科技業務還為時過早。在印度引以為豪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中,一股敢怒而不敢言的怨念開始發酵。印度政府滿懷期待的世界一流行業,似乎在動輒得咎的監管迷宮中走失了方向。
印度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使用Aadhaar數據庫對新用戶進行數字身份驗證。Aadhaar是一個基于12位數碼識別的生物學數據庫,包括虹膜和指紋掃描等生物識別數據。在KYC(Know Your Customer, 即政府認可的身份證明、地址證明等)平臺驗證銀行系統不顯示的無銀行賬戶和無法獲得銀行賬戶的客戶身份時,Aadhaar數據庫非常有用。但是,2018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宣布禁止私人公司獲取Aadhaar數據,這對依靠Aadhaar提供貸款、共同基金或保險的金融科技公司影響巨大。
11月29日,最高法院又取消了基于Aadhaar數據庫的KYC政策,印度金融科技公司不得不倉促應對混亂局面?,F在,對于支付、錢包、非銀行金融公司( NBFC )、共同基金、保險等不同領域的十幾家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遵守法規成了“最大”的痛苦。
如果一家公司將經營內容控制在金融科技的科技領域,那么除了遵守公司法和信息技術法案之外,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但只要進入支付、錢包、貸款、共同基金、保險等任何需要許可證的領域,噩夢就開始了。
在科技行業,監管者一般而言要跟上快速發展的初創企業。但是在金融科技行業,印度政府試圖將自己變成行業發展的部分動力來源。一位要求匿名的網絡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說,“如果你問什么讓我夜不能寐?答案既不是競爭,也非客戶,而是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