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國啟動住房制度改革,福利分房成為過去,買房成了家庭財富增長的火車頭。時至今日,國內70%以上的家庭財富都在房子上。
房子的魔力,在于三十年來只漲不跌。市場中存在只漲不跌的資產,金融機構就會發行只賺不賠(剛兌)的理財產品。剛兌理財產品培養剛兌理財理念,大錢買房子(只漲不跌)、小錢買理財(剛兌),成了投資理財標準動作,而股票等高風險產品,始終難以進入大眾圈層。
不過,一向運轉良好的理財鐵律,2018年被打破了:房價下行、債券違約、銀行理財不再保本,除了存款,似乎找不到讓人安心的資產。不奇怪,財富增長的火車頭,已經轉向了。
崢嶸十五年:只賺不賠的理財神話
2003年,國內銀行業拉開股改上市的大幕,終于用現代公司治理這把劍,在濃厚的官本位之墻上鑿了一個孔。利潤和規模成了指揮棒,銀行彼此之間互不關心的一團和氣開始淡去,競爭滋生,創新有了土壤。
2004年,光大銀行創設了國內第一支理財產品。彼時,成立不足兩年、肩負行業改革重擔的銀監會,很快予以支持,次年就出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賦予理財產品合規的身份,理財成為銀行存、貸、匯基礎業務之外的又一產品形態。
和大多數新生事物一樣,早期的銀行理財模式簡單,就是賺利差——以較低的理財收益率吸入資金并投放到利率較高的銀行間市場中去,心思也單純,繞監管、調指標這些亂七八糟的事,統統不參與。
不過,2008年底,形勢發生了逆轉。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出臺四萬億刺激計劃,銀行間市場資金泛濫,收益率下行,銀行理財的賺利差模式難以為繼。采取類似模式的銀行同業業務,也成了難兄難弟,據興業銀行原同業部總經理鄭新林回憶,“(當時,)債券資產收益率大幅下行,導致同業業務資產負債的價差不斷收縮,同業業務部的盈利能力受到嚴重打擊,直接威脅到同業業務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