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這樣感慨:“人們已經成了自己工具的工具,那位饑餓時自發采摘果子的人成了農夫,那位站在樹下以求蔭庇的人成了戶主?,F今我們不再露營過夜,而是定居于大地,遺忘了天空。”
當精力被物欲攫取,人們喪失了探求精神生活的興趣。當消費生活被貸款包裹,我們失去的,也許是生活本身的意義。
消費貸款正在像水一樣,無處不在、觸手可及。不過,當你得到一樣東西,你也在失去一些東西。
消費貸款,無處不在
過去三年里(2015-2018年),“新晉”貸款人超過2億,相當于90后的人口總和。
這些人受惠于消費金融的大發展,擺脫了無貸戶的標簽。據估算,2018年末,央行征信系統中有信貸記錄者達到5.4億人(截止2017年底,有信貸記錄者4.8億人,同比增長12.3%,按此增速估算,2018年末將增至5.4億人),較三年前增加1.6億人。再加上不納入征信的現金貸和超利貸的潤澤,至少兩億人邁入借款人的陣營。
兩億“新晉”借款人,成為消費金融風口里的中堅力量,那些追逐風口的機構,賺得盤滿缽滿。
過去三年,五家消費貸款類上市互聯網金融平臺(樂信、趣店、宜人貸、拍拍貸、51信用卡),凈利潤從虧損13億,變成盈利100億。
銀行也不甘示弱,同期派發了2.5億張信用卡。以招行為例,信用卡業務收入接近翻倍。
一向崇尚節儉的民族,怎么突然愛上了借錢?消費金融的風口,到底從何而來?
我想,可以從供給側、需求側、科技側三個層面來解讀:
1.供給側,金融機構愿意貸。
存款資金就那么多,借給個人多了,留給企業的就少了。銀行為何更愿意借錢給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