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群體的壯大,被認為是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穩定的基石。然而,最近幾十年,全球中產階級衰落似乎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十年間中產階級經歷狂風驟雨般去杠桿后大面積坍縮。
1991年日本泡沫危機爆發,在“失去的十年”間,中產階級大量消失逐漸走向“M型社會”。
在過去10年全球經濟貨幣化的宏大敘事中,中產階級享受著財富膨脹的盛宴;然而,2019年,交響樂漸行漸遠,明斯基時刻若隱若現,看誰在曲終人散盡后依然酣醉迷糊、濃睡不消……
本文從經濟的底層規律,分析影響中產階級財富與收入的房產、貨幣、股票、稅收、失業五大要素。
貨幣 | 金融——“鑄幣稅”與倒U型曲線
1918年美國勞工部就發起“擁有自己的房子”運動;1960年代約翰遜總統提出“偉大社會”目標,決心為美國人的“自身家園”而努力;小布什總統提出“美國住房夢”計劃,出臺了鼓勵次貸的《美國夢首付法案》。
實際上,住房是人的安身之所、心靈家園,擁有住房應該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房產無罪,貨幣才是惡魔,房價問題本質是貨幣問題。正如小布什總統的“次貸計劃”才是中產階級的噩夢。
住房社會化是最理想的機制,但極少國家能夠做得到;住房市場化是最高效的機制,大多數國家都采用這種方式;而住房貨幣化則是最糟糕的機制,美國、日本、歐洲以及中國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這條高維生存之路。
1980年代開始,美國總統里根和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共同導演了“里根大循環”。“里根大循環”本質上是一個金融資本主義主宰全球化經濟秩序——即強美元與高債務并存,金融繁榮與實業凋零并存,財富集中與中產空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