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倪叔
1980年,正值互聯網創世紀的混沌期,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來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開啟了他一生最傳奇的經歷。
那時候相互連接的電腦網絡已經存在,只是門檻太高,只有少數精英、軍方和學術機構使用。
為了讓研究中心在各地的電腦數據共享,伯納斯·李提出建立一種開放的、去中心化的連接,中間沒有任何限制,從而讓計算機成為大眾可以使用的工具。
他通過超文本發明了萬維網,網站、網頁、網址、瀏覽器由此誕生,開啟了全球互聯網時代。
“我當時在為全球超文本系統找一個名字時,想要強調的元素就是去中心化,讓任何東西可以連接到任何東西。”這位“互聯網之父”說。
自此,開放、去中心化成為互聯網精神,1990年-2000年間誕生的很多巨頭,比如雅虎、谷歌、亞馬遜均是崛起于這一基礎之上。
然而,在商業利益驅使下,過去十年全球互聯網卻日益走向中心化:巨頭控制著流量分發,掌控著變現規則,大幅提升商業效率的同時,也對創新和公平構成威脅。相比如何普惠大眾,它們更在意如何賺錢。
流量、頭部、中心化、強運營,成為互聯網世界出現最頻繁的詞匯,這些年崛起的眾多獨角獸,微博、頭條、抖音,本質都是中心化控制的成功。
這個時代,互聯網平臺已是數字經濟底層的基礎設施,具備了公共屬性。當高效的中心化模式盛行于互聯網,公平普惠和去中心化的初心漸冷,互聯網世界的大佬們也開始反思。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大多數人認為技術將是一種分權的力量。但今天,很多人對這個承諾失去了信心。“扎克伯格談到2018 年度挑戰時表示。如今,Facebook對權力的濫用已經讓自己深陷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