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P2P網貸行業不算“太平”。
6月份以來,隨著網貸備案延期大局基本已定,加之行業內的個別平臺相繼出現了“暴雷”事件,整個網貸行業出現一些迷茫情緒。一些平臺投資人內心產生了困惑,到底是該繼續投資、觀望,還是應該直接離場?何去何從成為難題。
對于此,有互金業內專家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暴雷”事件的發生是網貸行業推進合規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今年以來,隨著互金強監管的繼續強化,本身存在問題的平臺必然會加速退出市場,留下的平臺則需加快自身合規建設。
淘汰加速 平臺退出潮仍在繼續
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末,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872家,相比4月底減少了5家。據不完全統計,5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38家,其中問題平臺10家(提現困難8家、跑路2家),停業平臺28家。截至6月21日,6月新增問題平臺達到了13家。
可見,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網貸行業優勝劣汰的速度在持續加快,平臺退出潮仍在繼續。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一些平臺在經營難以為繼之后,會選擇良性的方式清盤退出,在停止運作后將所有資產出售,變回現金,去償還未付清的債項。同時,一些平臺對于自身經營出現的問題,通過“跑路”等惡性方式離場。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近兩年來網貸監管的逐步升級,行業正本清源、優勝劣汰的效應正在顯現。
從P2P行業5月份的成交額中便可見一斑。據網貸之家統計,2018年5月份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為1826.6億元,在運營平臺數量減少的情況下,行業成交量比4月小幅回升,上升幅度為5.53%。截至2018年5月底,我國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71584.64億元,突破了7萬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