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資本市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與幾家巨頭公司和獨角獸集中上市帶來的喜慶感同時出現的,是外媒不斷傳來的估值下調、流血上市的報道。
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雙雙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BATJ旗下被廣泛關注的金融業務,似乎也出現了不同境遇。已經獨立分拆的三家公司中,螞蟻金服和度小滿都在今年Q2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京東金融則一直未公布最新的融資進展和經營數據。
不過,京東金融近期也并非完全沒有數據可循。根據《中信證券(16.100, 0.06, 0.37%)-京東金融1號京東金條信托受益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中的信息,從2016年一季度到2017年四季度,消費金融業務在京東金融總營收中的占比一路從34%上升到了55%,已經超過一半。
消費金融業務的主體是京東金融旗下三家小貸公司,是名副其實的金融業務。比照近一兩年來京東金融對自己“科技公司”的定位,就很讓人費解了。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陳生強還曾公開喊話稱,“京東金融未來只做Tech(技術),不做Fin(金融)”。但京東金融的數據,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家典型金融公司吧?
一、收入大頭仍是金融
事實上,這不是京東金融第一次流出類似的數據。
根據《證券時報》的報道,今年年初時京東金融就啟動了B輪融資,總數130億元,4月底完成打款。截至目前,這筆融資仍然沒有官宣,我們暫時無從判斷融資進展是否不太順利,但當時流出的BP卻透露了更詳細的數據。
2015年以來,京東金融的收入結構中,支付業務收入占比逐漸降低,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和財富管理業務的收入規模則逐漸上升。最新的數據為2017年前三季度,消費金融收入占比為50%,支付業務收入規模占比為16%,財富管理和供應鏈金融收入規模占比分別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