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結局,雖然很多人對明玉對家人的原諒不可理解,不想要大團圓的解決,然而也許這才是生活的真相,沒有絕對,之后“都挺好”后的嘆息。
看過后有些許,法律和經濟的問題想和大家探討:
其一,為什么如此的偏心,養兒防老的養老投資敗局。
這個問題,其實之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十多年前曾經有過深度分析,他能敏銳地指出,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本質上是一種金融行為:今天投資到子女身上,明天子女通過養老來回報父母。但他告訴我們,這種金融產品顯然是劣質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為這種金融產品并不可靠。父母為了日后讓子女養老,投入了一生全部的資本,而萬一子女不肯盡孝,父母可能便無可奈何。
在陳志武看來,儒家許多道德標準都是為了避免養育投資的失敗。譬如“父母在,不遠游”,阻止子女遠游,正是為避免投資回報的落空。陳志武認為,“不言利”的儒家其實處處“言利”,甚至落到父母子女的養育關系上。雖然這是一種劣質金融,并極易導致人性的壓抑,但如果沒有建立起現代金融制度,人們只好守住老祖宗的規矩。正因如此,雖然“五四”打倒了“孔家店”,人們最終還是要將倒掉的“店”扶起來。
我也認為中國人習慣于說養子防老,這是一種投資和交易的關系,而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是對人本身的一種不尊重。在今天的中國,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買保險和養老基金等方式實現養老的保障,如果讓一個生命因為經濟目的來到世界上這是不道德的事情,希望把子女作為養老工具這一帶有經濟利益的目的,從家庭中的人際關系上剝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