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與數字貨幣,貌似兩條平行軌道,卻偏存在交集。這交集之處,就是數字貨幣理財。
2018年下半年以來,在P2P網貸和數字貨幣市場上奔波的人們,發現日子都不好過。
P2P頻繁暴雷,監管紛至沓來,行業一片哀嚎;數字貨幣久遇寒冬,主流幣無一幸免,市場冷清如斯。
只是,交集之處的數字貨幣理財,正在積蓄力量,逆勢生長。
1、真趨勢 or 假需求
朱清,一個真正的90后,曾是金融科技公司冰鑒科技最年輕的技術總監。
2018年,她跳出舒適圈,選擇以數字貨幣借貸平臺作為創業切入點,創辦了Vena(洛書協議)項目,使用戶可以在Vena的DApp上進行P2P(點對點)的數字資產抵押,提供數字資產理財、借貸等服務。
在她看來,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資產金融屬性非常強,與法幣相應的金融服務都能映射,借貸理財更是如此。
像朱清這樣,從網貸行業奔向區塊鏈,轉型做數字貨幣借貸理財的互金人不在少數。
但,是什么驅使他們敢于邁出這一步?數字貨幣理財是“真趨勢”還是“假需求”?
業內人士一般認為,數字貨幣市場有多大,衍生的金融市場就有多大甚至會更大。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截至4月9日,數字貨幣市場的總市值約為1.2萬億元。從這個角度說,數字貨幣理財市場也是一個萬億級的巨大藍海市場。
但當前究竟有多少人在數字貨幣市場這個圈子內?很難統計。2018年時圈內人宣稱整個數字貨幣市場有超過3000萬用戶,如今顯然沒有這么多。在零壹財經·Binary前段時間舉辦的“區塊鏈過冬啟示錄”閉門會上,某位媒體人表示,當前澳大利亞數字貨幣市場的用戶數量大約為四十余萬。之于中國,可能也就放大十倍,在三四百萬用戶左右。這樣一個群體,相較于A股2018年1.45億的注冊用戶,還是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