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財報顯示,特斯拉最近一個季度的虧損為2.932億美元,除去員工股權激勵開支和償還債息開支等一次性項目,公司虧損為1.495億美元,而這已經是特斯拉連續13個季度虧損,盡管如此,其CEO馬斯克在財報公布后表示,公司的成長說明它并不缺乏盈利能力。不過,從特斯拉最近的遭遇看,其現實面臨的問題遠不是贏利。
眾所周知,不管是傳統汽車還是未來的如特斯拉的電動(包括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汽車均屬于規模經濟產業,即最終決定贏利與否在于產能。但從目前看,其產能與能否實現贏利的規模經濟目標相距甚遠。例如最新季度財報顯示,拉特斯拉二季度交付車輛14402輛,未達到預期的17000輛,低于第一季度的14810輛,而從目前的交付數據來看,上半年的交付甚至不到3萬輛。即使下半年實現了特斯拉預計交付將達到5萬輛的目標,全年8萬輛的銷量底線恐怕也是難以有保障。為此,連馬斯克都承認,雖然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期間,一直在努力地造車,但仍深陷“產能地獄”(production hell)。究其原因,主要是特斯拉目前仍采取自家造車的方式,如果增加產能,勢必需要投資建立更多的制造工廠,而汽車制造工廠動輒就是10億美元規模級別的投資,例如此前傳統汽車大廠日產汽車公司為了僅為了增加其電動汽車的產能就投資了15億美元,這無疑又會給本就虧損的特斯拉造成資金的壓力,尤其是在目前特斯拉現金流為負的情況下。
對于產能,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對于純電動汽車,45%的受訪者認為電動汽車和汽油動力汽車沒什么區別。僅有20%的受訪者打算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而大部分消費者不愿購買電動汽車,主要原因是電動汽車價格高,續航里程短。該研究表明,55%的美國人認為電動汽車價格過高,雖然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擁有超過一輛汽車。但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花費超過3萬美元再買一輛車。42%的受訪者表示,要是再買一輛車,其價格不能超過2萬美元。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決定價格高低的核心要素已經是產能,否則特斯拉的銷量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實現質的提升,進而始終陷入在產能、銷量與規模的怪圈中,盡管特斯拉目前似乎解決了制約電動汽車購買的續航里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