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分時租賃模式面臨“兩大難”:運營難、體驗差。維護艱難、盈利困難是從業者需要直面并解決的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相對便宜的租車費用難掩消費體驗差的尷尬,引發頻頻吐槽
分時租賃的車輛利用率超過20%就能盈利,但2016年行業平均水平還在12%。
“清理車上狗毛需要花費200元,而租車費可能只有幾十元。”
這是杉杉股份副總裁徐征鵬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的短短一句話。其背后是汽車分時租賃模式的“兩大難”:運營難、體驗差——維護艱難、盈利困難是從業者需要直面并解決的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相對便宜的租車費用難掩消費體驗差的尷尬,引發頻頻吐槽。
事實上,汽車分時租賃模式最早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瑞士,之后在德國、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風行。在中國,尤其在北上廣深等一線熱點城市,其借助“共享經濟”的東風,近來的發展也漸成氣候。“使用得蠻好的,方便,動力提速,偶爾代步可以的,經濟實惠。”上海市民沈棋(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雖然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和追捧,但對于上述“兩難”問題而言,汽車分時租賃模式似乎仍然難破藩籬。
身影頻現
在大學城、客運站、金融圈等人群相對密集的地方,逐漸可看見分時租賃汽車的身影。
近年來,在城市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碳排放發展的訴求下,共享出行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目前進入國內共享汽車市場的不僅有寶馬、戴姆勒、北汽、奇瑞、比亞迪、吉利、力帆等汽車制造企業,也有首汽集團旗下“Gofun出行”、上汽集團旗下環球車享EVCARD等運營商,還有滴滴、途歌TOGO等互聯網企業。